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4 12:15 累计次数: 字体:[ ]

农工党南通市委员会:

非常感谢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非常好,我们将全部采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落实。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不断寻找挖掘存留在江海乡野的文化遗产,多种途径、多举并用来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上下联动、科学保护的立体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

一、实施资源普查工程,建立项目名录体系。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市于2006年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普查工作,各县(市)区分别建立普查档案、公布保护名录。到2009年9月,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共普查到线索6000余条,项目1793项,完成了《普查工作总结报告》、《资源目录清单》、《普查工作统计表》和《县(市)、区资料汇编》等数据材料。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2008年、2010年、2014年、2017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53个、市级项目125个。2019年,我局正在积极组织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六批南通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南通仿真绣、南通色织土布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二、建设非遗公共场馆,完善项目展示阵地。

非遗项目展示是非遗保护的基础工程。我市以公共场馆为载体,推进非遗项目展示阵地化,先后成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6个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的专题博物馆。设立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反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现状。共命名传承基地72个,并建立传承人带徒传艺制度。重点项目的传承基地规范有序,活动常年不断。如刘桥镇的板鹞风筝传承基地,上百名风筝爱好者经常聚集一起交流制作、放飞的技艺,每年还举办一次风筝节,风筝的制作、放飞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此外,我市还组建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下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文化等8个专业委员会,以研究成果不断指引非遗保护工作。

三、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夯实发展传承基础。

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和发展的实践主体,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传承人队伍建设密不可分。我市在积极开展市级才传承人评选工作的同时,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工作。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传承人251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30名。为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意识,提高传承能力,更好地履行传承职责,我市于2017年两次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邀请到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冯锦文和原文化部费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做专题讲座,帮助传承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开辟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为鼓励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我市出台《南通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实施细则》,对每培养一名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分别按1万元、2万元、5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因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于2018年6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四、创新活态传承思路,传播普及优秀文化遗产。

(一)常规活动做精做优。为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向市民普及非遗知识,2009年以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免费传习班,分为春秋两季面向市民招生,受训人数总计逾万人次,参培人员纷纷表示通过培训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精心策划,结合不同的主题组织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各界非遗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社区建立非遗工作室、工作坊、体验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展演,收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二)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既符合非遗传承的要求,又选对了非遗传播的最佳时机;既赢得群众广泛的参与,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带动非遗保护传承,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市非遗保护中心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至今,已连续六年在元宵节这天开展“万人猜灯谜,全城闹元宵”活动,活动既安排了环西文化广场的现场猜谜,也在部分公交线路上进行流动猜谜,同时还邀请市民俗专家、灯谜制作专家、非遗保护专家介绍元宵节及其相关的习俗和非遗保护知识。此外,“梅庵派古琴艺术新春演奏会”在每年春节举行,延续至今已成惯例。演奏曲目不仅有梅庵派代表性曲目,也有其他琴派的知名古琴曲;在表演形式上不仅有古琴独奏、合奏,更有琴歌弹唱、琴箫合奏等多种形式,为观众们呈现余韵悠长的古琴文化,传达今人对传统的认同与敬重。

(三)扩大阵地走进校园。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把推进非遗进校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紧密联系全市的中小学校,积极推进南通优秀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海安花鼓、如皋木偶、海门山歌、跳马伕等一批优秀的非遗项目成为学生能演能唱能跳。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南通风筝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南通板鹞风筝进校园活动”,编写了《风筝文化进校园辅助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掌握板鹞风筝制作的劈、扎、糊、绘等技艺,收到良好效果。蓝印花布印染、板鹞风筝制作、扎染、灯彩等传统工艺美术类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激发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

(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市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村镇、进军营等活动,广泛宣传全市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动态,增强社会各界非遗保护意识,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为市民游客提供生动直观的非遗体验,助推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在2017年和2018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上海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上,南通非遗传统歌舞戏剧演出和传统技艺等项目进行展示,吸引了大批宾客的目光,成为推介南通的重要文化元素,文化引领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省文化厅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技艺大展。活动6天共接待观众2.6万人次,现场销售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108万元。2016年5月28日-30日,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南通展在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参展项目有长三角城市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代表项目120项,分为“江海技艺”和“江南百工”两大版块。展览在充分体现南通及长三角地区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精湛传统技艺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同时也促进了长三角城市各地非遗保护工作经验的交流和传承人之间技艺的切磋,对于宣传推广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吸引市内外游客参观游览,丰富市民节假日休闲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文件的精神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建设好非遗保护机构和队伍,实施更加多样化的保护传承策略,推动南通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不断增强南通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文化新辉煌。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