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符号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4 11:29 累计次数: 字体:[ ]

柴宝清代表:

非常感谢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符号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文化惠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奋力书写城市特色文化符号,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全方位推动我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非遗保护,不断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不断寻找挖掘存留在江海乡野的文化遗产,多种途径、多举并用来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通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10大类。2008年、2010年、2014年、2017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53个、市级项目125个。南通仿真绣、南通色织土布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积极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向市民普及非遗知识。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免费传习班,参培人员通过培训更加深入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精心策划,结合不同的主题组织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各界非遗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既符合非遗传承的要求,又选对了非遗传播的最佳时机;既赢得群众广泛的参与,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带动非遗保护传承,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社区建立非遗工作室、工作坊、体验中心,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展演,收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紧密联系全市中小学校,积极推进南通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海安花鼓、如皋木偶、海门山歌、跳马伕等一批优秀的非遗项目成为学生能演能唱能跳、丰富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南通风筝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南通板鹞风筝进校园活动”,编写了《风筝文化进校园辅助教学大纲》,帮助学生掌握板鹞风筝制作的劈、扎、糊、绘等技艺,收到良好效果。

二、加强文物保护,大力宣传我市优秀历史文化。

博物馆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博物馆文化是南通地域文化中最具影响、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南通就着手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濠河风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交融的特色,使环濠河博物馆群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南通在省文物局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共有22座(国家一级博物馆1座、国家三级博物馆1座),其中14座位于市区。目前,濠河风景区内共有14座文博场馆(国有博物馆8座、非国有博物馆6座),其中在省文物局正式备案的博物馆11座、具有一定博物馆功能并能正常开放的非正式博物馆3座。全市共有文物收藏单位42家,第三次文物普查已登录可移动文物6317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1件(套)。全市共有文物保护从业人员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具备正高级职称14人。

春节长假期间,22座博物馆共举办展览70个,开展社会教育活动65次,接待观众逾15万人次。全年共有10座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7座、非国有3座)申报2019年度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计划共计61个,其中国有博物馆展览计划51个、非国有博物馆展览计划10个,临时性展览计划54个、展陈更新计划7个,本馆展览计划54个、走出去展览计划7个。4个展览参评江苏省“2019年馆藏文物巡回展”,入选2个。2个展览应征江苏省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活动,3个项目参评全省2018年度“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8篇文章应征江苏省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3组6件文物入选江苏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

三、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南通大剧院、美术馆建设高标准推进,大剧院主体结构完成70%(含地下室);美术馆主体结构完成,钢结构完成95%。海安、海门、港闸和如东等地县(区)级设施建成投用;今年年底,我市将实现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美术馆),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从2016年至2018年,全市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较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任务,在文化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我市该项指标在全省名列第二。覆盖市、县、镇(中心镇)、村的“4+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确立。2018年,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835.64平方米,较2015年翻番,在文化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全省排名由第十位上升至第五位。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化节”“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濠滨夏夜”“文化江海行”等品牌项目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积极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特殊困难群众等提供文化关爱服务。加强群众文艺精品生产,承办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表演艺术类作品苏南片初评活动,9件作品入围舞台艺术类终评。最终,我市7件舞台艺术类作品、1件美术作品和1件书法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苏州市,创历史最好成绩。由南通市文化馆作为第一创作、演出单位的苏州弹词《半条红军被》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作品名单。公共文化服务与上海同城化持续推进,市文广旅局分别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少儿图书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资源共享、活动开展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制度建设,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大走访活动,推动《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进程;规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打造“4+4”重点项目;组织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质增效,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级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品质。继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广泛开展普及性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提升公共文化品牌,带动全民文化素养提升。深化濠河风景区历史文化研究,参与南通电影博物馆等文旅提升项目研究和实施。通过推动文旅融合,树立南通独特的城市形象,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文化符号。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1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