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8号建议的答复(关于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建议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9-08 14:29 累计次数: 字体:[ ]

王彦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产品提供、人才队伍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建设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全市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南通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网络体系。在市级层面,先后建成南通大剧院、美术馆、群英馆、濠西书苑等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在县级层面,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实现场馆更新换代。在基层,我市自2016年镇(街道)、村(社区)启动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覆盖,较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任务,且建成标准高于国家、省级标准。

目前,我市已实现市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美术馆),区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具备“7+5+N”服务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二、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聚焦群众日益增长、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品牌打造、精品生产、惠民活动、区域交流等方面共同发力,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是打造好群众文化品牌。进一

步做精做优“全民文化节”“文化江海行”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筹备开展“我最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评选,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以及服务精准度。各县(市)区亦纷纷打造各自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如海安的“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如皋的“雉水之夜”、通州的“古沙舞台周周演”、港闸的“欢乐五水汇”。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活跃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二是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阅读推广活动。创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艺术家走进社区、送戏送书送展览送培训下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重点结合“送戏下乡”工作,连续多年将文化惠民演出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逐月报送活动场次、条目制度,定期实地检查推进,市政府督查室不定期抽查办理情况并且进行通报。

三是增进文化交流融合。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号召,密切区域间文化交流互通。连续5年举办“风从海上来”——上海优秀文化资源走进南通系列活动,从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系统中挑选优秀文化产品来通,让南通观众在家门口欣赏到高质量演出;连续4年参与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活动,每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联合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举办“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大征集”,组织获奖家庭登上上海书展舞台;组织“海上风 江海潮”“姑苏情·江海风”等书画联展活动,牵头承办的“舞在江海”长三角城市优秀广场舞南通展演“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舞展演活动等。

三、不断充实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以配齐配强各级文化工作人员为主线,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培养年轻业务骨干,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不断提升两馆工作人员的适岗性。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职或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鼓励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优秀群文团队发展,有效扩充基层文化队伍。近2年,我市共有21支群文团队入选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我市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着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提升文化阵地服务效能。继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将建好的阵地用好、管好。结合“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引导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挖潜增效、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面建立“上下联动、结构合理、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总分馆服务网络,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强化县市联动、突出联盟作用,充分依托南通市公共图书馆联盟、南通市文化馆联盟两大平台,做好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依托省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文旅平台等,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更加均衡、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持续打造惠民活动、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高“全民文化节”“文化江海行”等品牌的影响力。扩大“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覆盖范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形成公共文化供需良性循环。整合各类重点文化惠民资源,通过市县镇村4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送戏送书送展览送培训活动。引导各地区聚焦群众需求,打造更多有品质、聚人气、接地气的文化活动,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采取“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于各级公共文化人才和文化志愿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逐步健全我市公共文化队伍的培训机制。同时,指导各级公共文化部门加大对群众文化骨干、基层文化队伍和文化志愿者的管理与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从业人员培训活动。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组织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技能比赛,以赛代训,提升基层队伍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对于群众文艺团队的管理、扶持,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申报评比,组织优秀团队展演展示,带动更多文艺团队、文艺“带头人”成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