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是中国首个“非遗版春节”,南通市文化馆以“非遗”“年味”为主线,依托四大阵地举办“金蛇献瑞乐通城”第41届“文化迎春会”系列活动,推出文艺演出、民俗巡演、非遗社教、主题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超500万人次,2次亮相央视,多项活动被省级、市级媒体报道,春节假期全市文化氛围“热辣滚烫”。
展演展示人气旺
1月29日(正月初一)上午,南通群英馆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第41届“文化迎春会”开幕式暨专场文艺演出在群英馆广场中心舞台隆重举行,男女声对唱《拜新年》、舞蹈《飞向春天》《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就现在》《好上加好》《上春山》等节目精彩纷呈,南通市文化馆青年业务骨干带来海门山歌、长笛独奏、快板、笛子与舞蹈等作品,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1月29日-30日,伶工学社越剧、京剧专场演出在浓浓年味中奏响新春序曲。越剧《梁祝·十八相送》、京剧《贵妃醉酒》等经典选段让戏迷过足戏瘾,场场座无虚席。?
1月29日,市文化馆推出第十三届“非遗集市杯”南通市春联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创作展示活动,2月12日启幕“金蛇献瑞”——南通美术院美术作品展,吸引大量市民游客观赏打卡,为“非遗版”春节增添浓厚文化气息和节日氛围。
民俗盛宴火出圈
2月2日(正月初五),“金蛇献瑞乐通城”南通新春民俗巡游在南大街商圈热闹启动,通过歌、舞、乐的表演形式,欢庆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活动现场,12支民俗表演方阵联袂献艺,海安花鼓、如皋木偶、如东跳马伕、海门山歌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节目轮番登场,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为推动传统文化交流互动,活动还邀请了广东潮汕英歌舞和贵州安顺地戏,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两大国家级“非遗”的精彩表演,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
据统计,现场群众7.2万人次,各平台线上服务人次合计超300万,活动盛况登上央视《东方时空》《中国新闻》栏目,被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等省级媒体报道,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非遗社教年味浓
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南通市文化馆围绕“非遗贺新春”主题,推出“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微视频线上展播10余条,举办梅庵派古琴艺术新春演奏会3场,南通灯彩、剪纸、木版年画传承体验等公益社教活动3场,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年味。
2月1日、3日、9日,梅庵派古琴艺术新春演奏会在南通伶工学社精彩上演,南通大雅琴社、南通古琴研究会、南通梅庵琴社轮番献艺,表演形式涵盖古琴独奏、琴箫合奏、古琴电吹管合奏、琴箫画境等,演出场场爆满,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1月30日、31日,2月1日,南通灯彩、剪纸、木版年画传承体验公益社教活动在南通群英馆火热开展,非遗传承人现场介绍非遗项目传承历史、工艺特点,传授展示技艺,现场大批市民游客聆听讲解、动手实践。
多点联动热力足
2月12日(正月十五),第十六届“万人猜灯谜 全城闹元宵”活动在环西文化广场主会场启幕,以灯谜为主线,设置文艺表演、非遗展示、有奖问答等环节,市文化馆青年馆员海门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妍蓉带来节目《春天的山歌》、青年馆员孙啸带来快板书《僧伽斗白狼》、曹靖愉带来笛子与舞蹈《浮光》,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联动印象城商圈连续五天举办“通通闹元宵”游园会,共打造非遗、文创摊位超30个,不定时开展千条灯谜有奖竞猜,推出主题巡游9场,民乐、爵士乐、流行乐演出3场,引爆文商旅消费热潮。
充分利用文化馆阵地资源,在南通群英馆、伶工学社悬挂百条谜题开展“灯谜大家猜”,吸引外国友人和市民群众踊跃参与。南通群英馆推出“金蛇献瑞乐通城——元宵·奇葩说”云社教活动,线上服务近1万人次。
突出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市文化馆组织南通灯谜非遗传承人出题,在6路公交环线布置谜题,联动轨道交通推出灯谜专列,车厢内的动态灯谜引得乘客争相竞猜、兑奖,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迎春会”是南通市文化馆1985年创办的特色文化品牌,每年春节期间紧扣“迎春”主题,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非遗社教、古琴表演、元宵灯谜等系列活动,让通城市民在家门口乐享新春文化大餐。下一步,南通市文化馆将进一步拓展“文化迎春会”品牌内涵、创新模式路径,为市民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新春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