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
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
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
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明末清初·吴嘉纪
岁月千载,沧海桑田,古老的范公堤已不复存在,但范仲淹和范公堤早已化为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筑成了另一道不朽的堤坝。
说起这范公堤,当地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
范小姐助父建堤
范仲淹有一个女儿,不仅美丽动人,更是才华横溢,是一位难得的才女,据传她为范公堤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普测海岸十分困难。范公堤工程伊始就碰上了这个难题。海岸线绵延几百里,弯弯曲曲,潮汛又大小不一,这堤坝如何确定?筑的过分靠海,不仅挡不住大潮,更是容易被浪潮冲塌;可如果离海远了,又会废了良田。范仲淹为此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愁眉不展。范小姐看着父亲的焦虑,暗自思忖几日,终于想到办法。一日,她来到范仲淹跟前,含笑说道:“近日见父亲日渐消瘦,不如随女儿出去走走,或许会另有收获。”他们一路听风看景,不知不觉来到一渔民家,范小姐指着一喂猪的桶说,“父亲请看”。只见猪桶壁沿漂着一圈赫色的稻糠,范仲淹顿时醒悟,一拍脑袋叹道,这真是个好办法!时值八月中秋,是一年中潮汛最大的月份。范仲淹发动沿海百姓将砻糠和木屑于月半子、午两潮时间遍撒水中。大潮一到,由于这二物身骨极轻、浮于水面,随浪涌进。落潮后,砻糠和木屑则附着在沙滩上,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于是命人沿线打桩,作为堤身位置,堤址就此科学的确定。
堤坝工程进展虽快,但不久便又遇到新的难题。绵延数百里的海堤是由各县镇乡村分段包工,然后再将各段合拢起来。这衔接部分便至关重要,每段之间如何衔接才能使大坝浑然一体,经得住狂风大浪呢?工程再次陷入困境,停滞不前。一日,范小姐来给父亲敬茶,见父亲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便问道:“父亲遇到何事?”。范仲淹便如此这般的告诉女儿,说到激动处,手肘不经意间碰翻了茶杯,茶水顿时四处流窜。丫鬟赶忙取来抹布正想擦干茶水,范小姐一步向前,抢过抹布,将其绞紧围住水流,但还有一个缺口,茶水正从缺口中流出。范小姐微笑着从袖口取出一只刚刚做好的香囊,“父亲请看”,只见范小姐将香囊往缺口处一搪,茶水终于被围住,丝毫不再外流。范仲淹见状,心领神会,大笑而去。他立即召集民工,用麻袋贮满黄沙,填塞堤坝,然后再加泥夯实。此法果然有效,衔接处天衣无缝,坚如磐石。范公堤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大海之滨,拒万里波涛汹涌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从此,沿海居民不再受海潮侵扰。
历史上的范公堤
范公堤本名捍海堤,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俗称范公堤, 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着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所在。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的吕四港镇,长五百八十二里。
当时建成的范公堤,沿线海堤堤高5米,堤底宽10米,堤面宽大约有3米,在河穿堤入海的地方用砖头、石头围衬,而且在堤里向种柳树植草皮,加固堤防,施工技术非常完善。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范公堤多次维修。
1550年,明嘉靖官方《两淮盐法志》,正式将捍海堰刊名为“范公堤”。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又将范公堤向南伸展70里,人称“沈公堤”。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督高斌于栟茶、角斜续修范公堤。明清两代,堤东逐渐淤积成平陆百余里,但此堤仍有“束内水,隔外潮”之效。延续数十年,堤东不少地方已成良田,海安境内范公堤从原旧场通海桥至角斜镇大码头段,新中国成立后改作栟角公路,大码头至李堡镇、原北凌乡之堤,除少数尚存残迹外,大部分旧堤已削平。
忧乐天下三贤祠
一方捍海堰,忧乐天下耀千年。矗立在人们心中的范公堤,不仅仅是范仲淹,更是一代先贤们忧乐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写照。捍海堰历时五年完成,凝聚了北宋贤达范仲淹(西溪盐仓监)、张纶(泰州知州)和胡令仪(两淮都转运使)的心血,为纪念主建人,沿堤境内曾先后多处修建“三贤祠”。“三贤祠”是一座生祠,即为健在的人所立的祠堂。
范公堤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几代人奋斗的成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范仲淹在勘选堤址时,继续沿用李承所修建的旧址择潮而建,是“科学为先,功在不必从我”的豁达;丁忧离任时致信张纶交接堤务,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张纶不畏困难、毅然接手,胡令仪刚正不阿,无私支持,更是先贤们“以民利为先、以天下为度”的胸怀和气度。
范仲淹和范公堤之于南通,不仅仅在于抵御自然灾害,更为经济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范公堤内为民田,堤外为潮间带。唐代以来海滩上盐灶遍布,为淮南著名的盐产地带。范公堤则成为沿海人民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向大海要地、向滩涂进军的一部围垦史和开发史。明嘉靖七年(1528),海安在西寺建范文正公祠。现在,在如东、启东沿海一带,还能看到“范公堤”遗址,通州、海安、如皋等地为纪念而塑的范仲淹雕像,通州的骑岸镇更是建在范公堤上的古镇。
范公向朝廷推荐了如皋教育家胡瑗,使胡瑗“明体达用”,“经义,治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泽被全国,造就千万人才。范公的后裔又落户如皋,子孙繁衍,时人誉为“范半城”,他们教书育人,哺育如皋英才辈出。2024年3月19日,南通市范仲淹研究会成立。
尽管范公堤如今踪迹难觅,但范仲淹与范公堤的故事已一次次写进地方志书和民间传说,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里。范公堤也成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生动写照而发愚蒙,启民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功德之广之深之久之远又岂在捍海堤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