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蛇贺岁,喜迎新春。2月1日(大年初四),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南通非遗新春公益社教活动”——南通木版年画传承体验活动在南通群英馆火热开展,众多南通市民踊跃报名参与,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活动现场,南通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杨红卫老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起南通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伴随着传承人细致入微的讲解,大家对南通木版年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进入到了体验环节,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孩子们围满了桌前,专注地盯着面前的刻板。家长们也沉浸其中,有的在一旁轻声指导孩子,有的则拿出手机,记录下孩子认真创作的可爱瞬间。随着传承人老师的一步步指导,滚刷在刻板上缓缓移动,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木版年画跃然纸上。这些色彩斑斓的年画,与现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年味与文化气息的画面。
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过年画,这次能亲手制作,感觉特别有意思,也更了解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了。” 一位家长也感慨道:“这样的活动太棒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
南通木版年画始于清代乾嘉年间。据记载,清朝中晚期,南通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就颇具规模了。当时,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便将美好的愿望绘制成图案,雕刻在木板上进行印刷,张贴在门窗、墙壁上,南通木版年画在风格上受地缘相近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影响,但构图更简洁,着色更单一,有一种带着田野气质的质朴之美。此次“2025南通非遗新春公益社教系列活动”不仅让南通市民在春节期间体验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南通木版年画、南通剪纸、南通灯彩等非遗项目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未来,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也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南通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刻工严谨精细,色彩单纯明快,图案古朴原始。木版年画艺人懂得农民的审美心理,刻画形象以自然形态为基础,概括提炼突出特征,借形写神。门神的刻画多为五短身材,突出表现头部,着重刻画眼睛与表情、神态。经过民间艺人们口传身授、世代积淀,作品中蕴涵了南通地区的审美观念、乡俗民风、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