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非遗新绎课堂:让千年珐琅在指尖焕发新生 来源: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5-07-30 字体:[ ]

    七月的博物苑,浓荫蔽日,蝉鸣阵阵。一场别开生面的“珐琅丝韵”非遗新绎课堂在此间开讲,古老的珐琅工艺走出博物馆的展柜,在互动体验中与现代生活撞个满怀,让参与者在指尖流转间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

    课堂之上,随着老师的讲解,珐琅工艺的千年脉络徐徐展开。从东方古国的铜胎掐丝到西域传来的釉彩技艺,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精美器物到珐琅与景泰蓝的渊源故事,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那些曾遥不可及的传统技艺变得清晰可感。釉料如何在窑火中化为“流动的彩霞”,“点蓝”“烧蓝”等工序里蕴藏的匠心,都在生动解读中褪去神秘,让学员对这项古老技艺的认知从“听说”走向“理解”。

    理论讲解刚毕,课堂便切换成“互动模式”。知识问答环节,学员们踊跃抢答,欢声笑语中巩固着所学;互动游戏里,大家专注分析珐琅烧制步骤,在动手动脑间让技艺流程入脑入心。“原来学非遗知识也能这么有趣!”一位学员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打破“枯坐静听”的模式,让传承在轻松氛围中自然浸润,正是这堂课的巧思所在。

    最令人期待的动手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当印有旋转藻井图案的冰箱贴半成品亮相,学员们领到材料后,立刻投入到指尖的创作中:学员们仿佛在搭建微缩的“玲珑宫殿”;各色釉粉小心填入,恰似将天边云霞凝于方寸。不多时,一件件带着个人印记的旋转藻井冰箱贴便初具雏形。

    “你看这藻井纹路,转起来就像把古殿的庄严旋进了家里的厨房。”一位学员捧着自己的作品笑道。这枚小小的冰箱贴,一头连着传统建筑中藻井的华美庄重,一头系着现代家庭的烟火温情,成为连接古今的“玲珑桥梁”。当千年技艺以这样灵巧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它便不再是博物馆里供人仰望的“老物件”,而成为可触、可感、可用的生活元素,在寻常日子里延续着文化的生命力。

    近年来,各地通过创新形式活化非遗传承,让传统技艺走出“深闺”。此次“珐琅丝韵”课堂正是生动实践——以互动体验为纽带,让古老工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安身之处”。正如参与者所言:“当珐琅的流光在指尖转动,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博物苑附件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