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爱梅代表:
经研究,现对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南通文旅特色之城个人建议”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要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方向。根据《南通市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南通市文旅行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结合您的建议,在坚持特色主导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滨江岸线为依托,开发长江母亲河特色文旅产品。积极实施沿江文旅开发战略,策应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整合长青沙、开沙岛、城市绿谷、五山及滨江、老洪港、苏通产业园、海门-启东滨江地段,大力度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利用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滨江风貌和江鲜美食为滨江资源的主要吸引要素,加快通州洲际梦幻岛、航母主题公园、海门青龙港等项目建设,挖掘长江母亲河文脉,打造长江意韵文化旅游带。重点发展长江游轮旅游,深度开发江鲜美食、体育休闲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休闲业态,推动南通-海门-启东加快城市滨江地段保护开发,共同建设国内一流的江城外滩。形成以游艇邮轮产业驱动,集风情观光、滨江休闲、美食体验、健康旅游、商务会展于一体的沿江旅游休闲带。
二、以滨海岸线为依托,开发南黄海休闲特色文旅产品。主动策应沿海发展和接轨上海战略,强化启东、如东、海门、海安和通州湾整体联动,统一规划,差异发展,集聚发力,共建特色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沿海休闲旅游带,打造生态优、要素全、生活美好的滨海旅居目的地。西起老坝港、东至圆陀角,利用沿海滩涂,联动老坝港、小洋口、通州湾、东灶港、吕四港、圆陀角等主要节点,开发建设以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特色,以独特的海港观景、海上迪斯科、海滨度假为主要内容的黄海体验项目,加快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鼎瓯温泉城、启东龙湾水镇、协兴港文旅综合体、德汇海粟湾生态文旅等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最具渔港特色的旅游胜地。
三、以狼山景区为依托,优化佛教特色文旅产品。按照“山上礼佛,山下敬香”的思路,集素斋、礼佛、讲经为一体,设立礼佛堂,设计包装富有南通地域特色的回头香,依托狼山“三鲜街”,创设“罗汉宴”为品牌的素斋宴店。进一步加强“寺庙联合体”的集群作用,选择南通市区天宁寺、普贤寺,海安广福禅寺、圆通寺,如皋定慧寺、法华寺,海门海宁寺,如东国清寺,启东法音寺等作为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节点进行延伸开发,形成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的多点开花、以点促面、集聚发展的总体效应。
四、以生态濠河为纽带,开发都市文博旅游特色产品。发挥滨水优势,规划整合环濠河、寺街、西南营及环濠河博物馆群,把濠河水上游和博物馆群岸上游高度融合,昼夜兼游,水岸互动。同时,完善水上休闲娱乐功能,增强游船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规划布局建设濠河周边茶馆、酒吧、书吧等设施,将濠河景区建设成都市文化休闲区。以濠河夜游产品为基础,丰富游船类型和游船服务,有机串联周边景点,船上游览与下船体验相结合;增加公共休憩空间,完善相关服务。以实施南通博物苑、珠算博物馆、纺织博物馆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力度,建立博物馆联盟合作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业务合作范围,强化统一监督管理,大力提高服务吸聚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办馆水平。突出演艺精品建设,打造一台极具国内外影响力的、反映南通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江海大地标志意义的大型文艺实景演出,使其成为面向文化旅游市场的又一精品。
五、以近代工业遗存为支撑,注重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古镇特色文旅产品。以南通1895文化街区为龙头,以“中国近代工业第一镇”为主题,形成包括近代民族工业展示馆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体验区、商业游憩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一百年前的唐闸工业文明和风土人情,再现昔日“小上海”的繁荣与兴旺。 二是围绕“中国近代第一城”品牌打造,加快保护利用步伐。重点修缮濠南、寺街-西南营、文庙、玄妙观等古建筑及赵丹、金沧江、徐赓起等名人故居。加快如皋水绘园-东大街整体街区的环境优化和设施完善,推动栟茶、余东、余西、如城、白蒲保护和旅游开发,深化青墩遗址保护利用,构建一街一品、一镇一品等各具文化主题与业态特色的文化旅游新空间。三是突出风情小镇创建。对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独特乡土民俗、丰厚文化遗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凸显浓郁江海人文魅力的地区,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张謇故里小镇”“栟茶八鲜小镇”“如城园艺风情小镇”等一批文化风情特色小镇,建成一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形成文旅融合新亮点。
六、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开发传世文明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整合现有南通非遗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在宣传展示南通非遗工艺和制品时,增加互动、体验元素,让民间工艺更加吸引市民。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附加价值,利用版画、仿真绣、红木雕刻、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18个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生产具有南通乡土特色的“南通礼物”旅游商品。突出文旅产业园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导览服务等配套,积极开发创意衍生产品和活动,增强游客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掘南通风筝国家级非遗品牌,建设国际一流风筝放飞公园,筹办国际风筝大会。
七、以南通美术底蕴为依托,促进“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品牌形成文旅产品。南通美术底蕴深厚,画家众多,自20世纪初到当代,美术人才层出不穷,美术名家各领风骚,涌现出王个簃、赵无极、袁运生、袁运甫、范曾等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范扬、周京新、徐累等一批在国内画坛极具知晓度的美术艺术家,此现象被业界誉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为进一步扩大南通美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中国美术南通现象”品牌,努力提升南通文化软实力。一是强化公共美术阵地建设,加快推进南通市美术馆建设,设立南通籍画家珍品馆,成立南通美术特聘专家库,组建南通文联画院,通过举办高端展活动,搭建艺术交流、研讨、展示、产业化平台,做好美术书法作品收藏和研究工作。鼓励支持民营美术馆发展,充分调动民间团体、艺术机构的积极性,打造民营美术馆展览和艺术教育品牌。解放和激发美术生产力和创造力,创作生产一批弘扬主旋律、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优秀美术作品。二是统筹全市美术人才培养,加强全市大中小学美育教育,努力推出一批德艺双馨、锐意创新、富有潜质、勇攀高峰的拔尖美术人才。积极探索与知名艺术机构在艺术教育、学术交流、艺术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南通美术在艺术品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扩大南通美术宣传,综合运用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在本地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专版,通过“江海艺境”以及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刊发南通美术理论研究文章,展示南通美术创作成果,为优秀美术人才成名成家创造条件。
八、以优秀作品为依托,打造南通“话剧之乡”品牌。加强精品剧目创作,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创新生产机制,建立题材储备库,每年定期召开话剧题材规划论证会,力争每年有2至3个重点剧目(剧本)投入创作排演。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力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的原则,扶持骨干艺术人才,选送一批本土有潜力的优秀青年话剧人才赴国家级知名话剧院团跟班学习,重点引进表演、创作领域优秀人才。以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为基础,扩大改设为话剧一团、二团两个团,确保多剧目、全方位演出。积极承办全国性话剧活动,以南通大剧院、更俗剧院等剧场为核心剧场,通过举办全国话剧南通展演季等活动邀请全国优秀话剧院团来通演出交流,使之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大力支持南通话剧“走出去”,推动一批精品剧目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进行巡演,扩大南通话剧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提升南通话剧知名度。加大精品剧目演出推广力度,广泛开展话剧进乡村、进社区及各类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激发广大群众观演需求,提高“话剧之乡”品牌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参与度。
九、以产业基础为依托,促进“世界家纺之都”品牌转化为文旅产品。注重家纺产品的研发设计,引进国内顶级的设计众创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家纺文创设计的需求,在版权和专利保护、进一步激发设计研发人员的原创积极性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举办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上海春季家纺展、张謇杯家纺设计大赛等高规格的国际国内家纺会展,架起国内外家纺研发机构和国内家纺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动我国家纺产业提档升级、接轨世界。进一步拓展“旅游+文化+购物”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家纺文化旅游、家纺工业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对外宣传展示家纺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家纺电子商务,积极创建淘宝镇、淘宝村、微供市场,立足消费升级,开辟基于新消费、新零售的全新B2B渠道,为线上线下的社群营销,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货源。
十、以里下河湿地为依托,不断提升“世界长寿之都”品牌影响力。以里下河风情、青墩文化、南黄海为底蕴,整合青墩遗址、西泊乡村等资源,高水平做好全景规划设计,重点突出原生态湿地、水乡生态家园、田园休闲体验、珍稀鸟类保护等特色,大力推进里下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民俗旅游和湿地休闲为特色做好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塑造海鲜美食品牌,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做强海安乐百年养生百草园项目,推进如皋长寿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等庭院经济,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养生、健体、民间手工业等农事体验项目。
十一、以传统工艺为依托,做强做优“中国精雕木作之都”品牌。南通红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能工巧匠辈出,南通红木工匠撑起中国红木雕刻产业的“半边天”。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建设1-2个集“物流与仓储—设计与生产—展示与培训—销售与服务—鉴赏与收藏”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木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规模效益,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增强文化底蕴角度。积极构建平台,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拓展木质家具、工艺品市场空间,助推红木原材料和产品的线上和跨境贸易,通过举办南通红木产业博览会,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大型专业展览,积极推荐参加红木工艺美术大师、红木非遗传承人的评比,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全力创建南通“中国精雕木作之都”称号,增强南通红木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二、以江海特色美食为依托,让“美食文化品牌”绽放异彩。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南通坐拥丰富的水产资源、农副产品,“长江四鲜”应有尽有。通过进一步研究完善南通地方菜系,推出以“江鲜、海鲜、河鲜“三鲜”为特色的拳头菜肴和风味食品。各县(市)区也充分挖掘地方美食特色,合力打造南通美食品牌,增添南通美食旅游的吸引力。增加旅游餐饮中的文化含量,在菜肴开发、餐馆装修、人员着装、环境氛
围等方面体现南通文化特点是鼓励区域特色菜肴的体系化开发,形成“一区一品”的南通美食地图,增强游客吸引力。加强营销宣传与节事活动策划,短期内形成旅游消费热点,不断扩大南通美食的影响力,真正打造“食在南通”的品牌形象。
地方文化旅游品牌是一个地方的身份证,是区域竞争中提升地域形象和增加辨识度的核心元素。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繁荣,是南通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我们要利用南通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打好江海牌、张謇牌、生态牌,发展特色文旅,同时,注重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对外传播城市美誉度,扩大南通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