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83号建议的答复(关于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建议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9-08 14:53 累计次数: 字体:[ ]

夏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着力筑牢基层文化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强化农村人才队伍等,以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一、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我市自2016年启动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率先在省内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且建成标准高于国家、省级标准,有效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加强统筹规划,将村级文化设施、历史建筑修缮建设等作为省级、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现场验收的标准之一。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打造农村画展示馆等品牌文化场馆。结合“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工作,进一步促进基层文化文化功能融合、提档升级,目前已有海门区官公河村文化礼堂、兴仁镇文化站等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二、弘扬优秀传统农村文化

常态性开展传统文化与技艺展示宣传工作。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开设非遗免费传习班、工作坊等。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各界非遗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启动实施了三清殿、江谦耕读处、白蒲镇民居、张謇祖居、南楼西弄清代明居、扶海垞旧址、海星桥等乡村文物修缮保护工程。海安市青墩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和二次发掘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启动。乡村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得到提升,海安市青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如东大东旅社修缮完成后布展,并对外开放。如东县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并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白蒲镇民居-国、共、美三方军事停战谈判小组旧址拟规划为“白蒲事件”纪念馆,扶海垞旧址规划为弘謇书局对外展示。

三、加强农村乡风法治宣传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开展“学党史筑根基开新局”“书香伴成长 童心永向党”“党史理论加油站”等活动,不断拓宽全村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丰富精神生活的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连续16年举办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年均开展惠农服务1.7万余场,以案释法基层行680余场,发放资料30余万份,宣传法治精神460余场。组建海安市崇法文化剧社、如皋天山斗普法艺术团等创作实体80余家。

四、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内容

积极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文化节”“文化江海行”等文化品牌活动,强化4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动,提升农村文化阵地自办活动能力,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聚焦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据“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原则,整合各类优质惠民资源,深入基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和预约服务,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接地气的各类文化活动送到基层群众面前,年均开展“送戏下乡”近2000场。

五、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乡村文化传承,支持乡土文化人才发展,支持乡土文化人才兴建大师工作室,倾力打造一批促文明、亮新风的重要窗口。全市已建有省级乡土大师载体32家,开展相关活动近千场。扶持群众文化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申报,我市2021年9家团队入选,2022年12家团队入选。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一、改善环境促提升,全力推进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工作,以排查问题为导向,督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效能。结合即将开展的省级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能提升。鼓励基层文化站积极参与“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开辟美丽空间、拓展服务功能。结合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和文化礼堂建设,以“乡村大舞台”“村史馆”“民间文化记忆馆”建设为切入,发现农村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古迹。

二、深挖底蕴重传承,全力推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

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展农村非遗挖掘、宣传工作,积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坚持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相关群众文艺作品创造。开展乡村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文物资源。支持乡村地区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博物馆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乡村地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和安全举措。

三、强化法治重宣传,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程开展

聚焦农村特点,把握农民需求,高质量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工作,发挥法治文化“惠民润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把握农村群众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常识普及、经典诵读、非遗传承、戏曲歌咏等活动。

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积极开展送演出、送戏曲、送培训等文化活动。不断加强文化惠民活动的实施,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的作用,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努力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深入挖掘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作歌舞精品剧作及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并及时将作品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五、健全队伍强管理,全力推进农村人才团队建设

努力建设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夯实基层文化站工作基础。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对于群众文艺团队的管理、扶持,通过优秀团队的申报评比,带动更多文艺团队、文艺“带头人”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同时调动留守骨干文化工作积极性,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培训指导、创业奖励等优惠政策。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