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活动

风物趣闻|狼山望江亭的故事

来源: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6-27 字体:[ ]

五山揽胜,江山如画。

南通狼五山,一山有一山的风光,一处是一处的景致。为从高低、远近多个方位遍览江山风光,历代建设者在五山上下构建了各式各样的观景亭和观景台。它们巧妙点缀,却又无所不在,移步换景,又为景中胜境,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数狼山“望江亭”。

狼山东侧的葫芦峰腰如螺壳,望江亭就位于葫芦峰的绝壁之上。

驻足望江亭举目四顾,但见脚下平川无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东去的大江波涌浪翻,鸟飞鸥翔,舟楫穿梭;辽阔的江面与高远的苍穹浑然一体,南北两岸烟波渺茫。生机与活力、宁静与和谐、深邃与壮美,如此景色扑面而来,游人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狼山望江亭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它起初的名字就叫“望江亭”。数百年过去,到了明代,望江亭被改称“望海亭”,清代初期,此地建有“望海观音祠”。如今的这座观景亭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不仅是原址重建,还彷佛时光倒转千年,它的名字重新回到了原点,宋代的“望江亭”。

千余年来,一代代南通先民登临狼山葫芦峰,在此听江望海,欣赏浩荡的长江和浩瀚的大海联手,在长江入海口上演的一幕幕沧海桑田的诗画大剧。

由“望江”而“望海”,跨越千年还“望江”,这座观景亭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记录着长江河口的地理变迁,记录着江海平原从荒芜到繁荣的历程,也记录着南通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勇气。

始建“望江亭”

其实,始建“望江亭”之前的千万年乃至亿万年,狼五山周边也曾尽为浩瀚的大海。直至距今7500~6000年前,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和形成,新生的土地逐渐向大海延伸,狼五山才从辽阔的海洋走来,走到长江口海域,再走进了长江的怀抱。

狼山之巅,支云塔院的山门上,自古镌刻着一副楹联:“潮平两岸阔,江束四围圆”,这副楹联生动地描绘了狼五山作为江心岛屿的瑰丽风光。蓝天之下,辽阔的江面,平静的江流,只见狼五山像五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绿色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缎带上,昼夜浮动,熠熠生辉。

随着胡逗洲(今南通老城区及附近区域)与周边无数新生的大小沙洲逐渐并接成陆,大约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五山地带开始涨沙,狼山首先登陆。此后经过近两百年的泥沙淤积,剑山、军山相继登陆。狼五山从此告别岛屿生涯,逐渐走上了江海大平原,也就在这期间,狼山葫芦峰上建了“望江亭”。

改称“望海亭”

五山登陆,貌似岁月静好,然而,接下来的数百年,长江洪流的惊天力量,又给狼五山周边带来了桑田复沧海、沧海又桑田的巨大变迁。

宋元之际,全球气候变暖,随即急剧下滑,进入自明末崇祯至清代康熙年间的“明清小冰期”。长江入海的主泓出现北移,汹涌的暗流掏空了江北堤岸,狂风暴雨袭击田野和村庄。

五代末(958)所建的通州下辖有两个县,胡逗洲周边的静海县,以及狼五山东部濒江临海的海门县。元代至正中叶(1350)开始,海门县遭遇江潮海溢的空前灾难,此后数百年间,县衙与乡民一起离乡背井,开始了流离失所的“北漂”生涯。

明嘉靖年间,军山与剑山之间出现了一条水流湍急的夹泓,史志上称作“军山洪”,军山又被长江揽入水中,通州城的东南一带也遭江涛侵削,大片坍蚀。那时镌刻的《军山普陀别院碑记》记载说,军山洪奔流湍急,一般人很难渡过。嘉靖三十四年(1555) ,倭寇流窜江北,通州军民曾在这里打伏击,并作《平倭颂》 勒石置于狼山。

五山东部以及海门县的土地几乎坍塌殆尽,以致那时的通州辖地,成为一个南北狭、东西长,向东凸入海中的半岛。大致沿如今南通至吕四的通吕公路一线,长约70余公里的公路以南,皆成大海汪洋。

那时候,登山的人们近看脚下,惊涛拍岸,远眺东南,烟波浩淼,狼山望江亭被改称“望海亭”。

狼山“护潮台”

当初狼五山登陆,附近的江岸也逐渐向南扩张。地方志上记载说,山南五六公里,曾经都是肥美的土地,一个叫做白米庄的村子犹如世外桃源,这里有着茂密的树林和兴旺的农家。

长江入海主泓的北移,使这片辛勤耕耘了数百年的土地,成片的树木、成排的农舍坍塌入江,淹没于深渊。明代有诗作《望白米庄有感》写道,曾经依山傍水的白米庄没入江底,此刻唯有树梢经受着狂风巨浪,欢快的江豚在枝桠之间嬉戏游弋。白米庄沉没,当在元末明初(1368)前后,同时期的《重修狼山记》感叹说,通州城距离江岸已经很近,如果没有狼五山的阻隔,很难预料古老的城池将会遭遇怎样的灾难。

如今狼山脚下,广教寺法乳堂前的金刚殿,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当年建成不久,汹涌的江涛直扑眼前,大殿数度困入水中。地方志上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七月十四日夜暴风骤雨,江海泛滥成灾,“拔木发屋,溺死者不可胜数”,金刚殿被淹。为保护寺庙建筑,人们用石块在殿前筑起护潮的堤坝,阻止江潮侵袭。后来形成一块台坎,被称作“护潮台”,也即今天金刚殿前的小广场。泽国就在眼前,洪波踩在脚下,护潮台曾经作为当年的水师统帅操练水兵和检阅船舰的阅兵台。

那时候,不仅有人以《狼山观水阵》的诗句记述护潮台阅兵的场景,还将此前400多年,宋高宗赵构为狼山题赐的匾额“水天一色”,挂在金刚殿上。护潮台前波涛万顷,江流共长天一色,成为狼山脚下的绝美景观。

重称“望江亭”

直到清康熙年间,长江入海的主泓才逐渐回向南侧。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军山与剑山之间的夹泓逐渐淤塞,军山再次登陆。

与此同时,长江北岸也开始了大规模涨积,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古海门县的土地大多涨复,大批的江南棉农渡江垦殖,成为新沙地的拓荒者。此后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新生的启海平原,作为南通境内最为年轻的土地,构建出今天南通南部的版图框架。

此时登临狼山葫芦峰,虽然观景的视野已从“望海”,重新回到了“望江”,但狼五山附近的江岸依旧涨塌无常,潮退则人进,潮进则人退,山水之间又是几度沧桑。

到了民国初年,水文工作者在军山北麓的崖壁上,刻下了一行字:“此海平线也,乙卯年测海平面下此十四尺”。它直观记录了1915年(农历乙卯年)狼五山水域的海平面位置,仅位于此线以下4.6米。

1916年,年轻的荷兰水利工程师亨利克·特莱克,受张謇之聘担任南通保坍会驻会工程师。他沉石筑楗(丁字坝),分杀水势,三年完成了天生港至任港口的水楗 18 座,有效减轻了江潮对堤岸的冲刷。保坍工程实施,加之全球气候逐渐升温,再无大的起伏,五山沿江岸线才逐渐稳定。一百多年过去,除第13至18号水楗被冲毁外,其余12座水楗至今仍发挥着挡潮的作用。

大江东去,海潮西溯,狼五山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今天的人们驻足望江亭,眺望五山周边的陆岸和水域,直观感受千余年来,狼五山与江海平原的沧桑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如诗如画的五山景致和江山风光,无疑是一座记录长江河口地理变迁的、山水天成的超级地质历史博物馆。

狼山望江亭的故事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