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五山”是一本南通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这里不仅有古刹钟鼓、楼塔园林、碑碣墓坊等众多人文遗珍,自古以来,人们还在悬崖、巨岩上留下了许多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南通最早的历史。
狼山北麓题名坡
五山石刻以狼山北麓最为集中,千余年来,人们在此摩崖刻石,上至山峰、岩崖,下至坠石、洞穴,为秀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独特的人文韵味。鉴赏狼山北麓的摩崖石刻,得以观音禅院的“灵山胜地”石牌坊为坐标,向其周边去探寻。
观音禅院建筑群位于观音岩下,这里岩崖突出,势如刀劈,每当海上明月升起,此处的岩石最先披上月辉,因此又称“海月岩”。这一带的岩石层层叠出,裂隙丰富,涓涓山泉常年溜滴不竭,因而又称“滴珠岩”。“海月岩”镌刻于明嘉靖年间,“滴珠岩”具体年代不详,也应为明代所刻。
“海月岩”与“滴珠岩”之间的岩崖之下有一斜坡,因为石刻最为密集,被称为“题名坡”,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题名坡历代石刻共15处,大多刻文记事,有的保留了南通最初的地名和最早的建制信息,有的记载了城市毁于兵灾的历史,有的记录了狼山和剑山接陆的沧桑变化。其中最早的,有唐乾宁元年(894)的石刻残迹,此后有五代天祚年间的两处石刻尤为珍贵,因此此处岩崖又被称作“天祚岩”。
民国初年,张謇为“题名坡”题名,并取“天祚”之名,在天祚岩前、石牌坊的西侧构筑了一座天祚山房,成为观音禅院的一部分。
早在北宋年间,南通就编修过地方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目前最早可见的只有明代万历年间的《通州志》。狼山题名坡的历代摩崖石刻,无疑成了南通最早的历史“档案库”。
狼山“天祚石刻”
“天祚”意为上天赐福,被五代时的南吴睿帝用作自己的年号(935~937)。狼山题名坡石刻中,珍贵的“天祚石刻”有两处,一处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仅存“天祚”“静海”四字,为古代南通最初以“静海”为地名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南通是濒江临海的长江冲积平原,古代全球气候的波动,在这里的地理变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题刻“静海”的五代时期,正处于走向宋元之际气候变暖的升温通道,汹涌的江海波涛自然不甘寂静,给南通先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和不安,以“静海”为地名,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平静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南通的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
另一处珍贵的天祚石刻,从实物上保存了古代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
这幅石刻长宽各80厘米,五行字字大如碗,雍容端庄,题刻者为姚存。石刻右下部已见剥蚀,经过学者考证填补,全篇内容为“天祚三年□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天祚三年(937)某月十四日,时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的姚存,从南吴的西都(今南京)朝觐皇帝回来,在狼山摩崖刻石,以作纪念。
五代时期,狼五山及周边陆岸、水域沙洲均被南吴占领,先后设置过“静海都镇”“东洲静海都镇”。来自江南的姚氏家族,割据这里长达半个多世纪,进行了如今南通南部的早期开发,也开始了古代南通城的早期建设。
南宋题刻“录囚”
南宋时的“狼五山”石刻也大多集中在题名坡,其中有一处绍熙年间的题刻,进一步佐证了古代南通“(胡逗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的历史。
据石刻记载,南宋赵氏宗室赵师睾一行,到通州的公干为“录囚”。录囚是一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进行复核审录,以纠正冤假错案。这处石刻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时通州所辖的江海沙洲上,囚禁着不少的罪徒。
煮盐是古代南通的主要产业活动,早在唐代,胡逗洲及其东部的南布洲、东洲、布洲上,均已设有不少盐场。所谓“流人”乃是流离之人,大多为逃亡流浪,来此煮盐谋生的难民,也有不少因违法而被流放,在此煮盐受罚的囚徒。流人之外,应该还有因征伐戍边而定居于此的南北军人,以及奔着盐业发达前来淘金的商贩和谋生的盐工。
狼五山周边,四面八方的“流人”龙蛇混杂,天南地北的习俗五方杂处,逐步形成了古代南通多元共存的早期文化,历经千余年沧桑变化,在南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习俗、方言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醒石”与“鼓石”
“狼五山”崖高壁陡,千万年以来,巨大的山石多有风化坠落,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视若珍宝,寄情于这些巨石,古代文人墨客为之取名,吟诗题刻的遗迹至今清晰可见。
自“灵山胜地”石牌坊向东,最著名的当属“醒石”。“醒石一名盘石”的题刻,是南宋熙宁年间的作品,它反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庐山“醉石”之意,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石面上还有“可憩”二字,是明嘉靖年间的题刻。这两处石刻相隔了450多年,历代文人对醒石青睐有加,在此野餐,举觥畅饮。酒酣耳热之际,人们或击石狂歌,或对山起舞,或行令吟诗,因此,狼五山的古代诗文里,至今存有不少关于醒石的诗句。
自“灵山胜地”石牌坊向西的翠微亭旁,还有“鼓石”,这块巨大的岩石高过亭子,形似惊天大鼓,上面的石刻是明万历年间的作品。
两位老人的石刻对话
翠微亭与“鼓石”附近,有狼山北麓标志性的景观“林溪精舍”,为张謇所建,他所写的《新辟林溪记》镌刻在精舍之旁的磊落矶背面。
大小磊落矶,是林溪精舍濒水处有两块巨石,右侧大石题“磊落矶”,左侧题“小磊落矶”,镌刻于1916年,为中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题篆。
在举国城乡凋敝、民不聊生的时代,张謇等南通地方精英,将一个资质普通的苏北小县,打造成“中国最进步的城市”。吴昌硕赞誉南通的现代化建设,无论大事小事,都体现出磊落不凡的胸怀。
同年,张謇在其对面题刻“翕崖”。“翕”有顺心、安详之意。张謇以石明志,寓意国泰民安的愿望和期盼。吴昌硕时年七十二,张謇也已六十三,“翕崖”面对大小“磊落矶”,恰似百年前两位老人的一次简短对话。
遍及五山,跨越千年
“狼五山”天然石壁上的刻文,在五座山上都有分布。据2011版《五山志》记载,现今可以查见的石刻有70多处,其余历经千年风化,或湮没已久,或因剥落难以辨读,但有古文献可查,或有拓片存世的还有20处。
这些摩崖石刻,最早的刻于唐末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此后南宋时期的有8处,明清时期的有30多处,民国以来的有9处,还有许多的镌刻年代难以考证。不同年代的刻文,大多为当时的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大多书法精美,富有天然意趣。
“狼五山”摩崖石刻,凝聚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丰富了“狼五山”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南通的千年沧桑与变迁,保留了大量的重要信息,无不闪耀着人文历史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