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下午,在南通伶工学社两棵百年银杏树的浓荫下,一场以“伶工精神传承与弘扬”为主题的专家对谈如期举行。
欧阳予倩外孙、田汉嫡孙、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羊驰,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孙晓燕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党支部书记李东才,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何雁,南通籍著名表演艺术家、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前院长、一级演员、文华大奖两度金狮奖获得者蔡伟,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黑龙江省京剧院党委书记张欢,北京人艺一级演员、导演刘小蓉,以及《棠梨花开》主创代表王晓思、童劲杰、陈金屏齐聚于此,围绕中国戏剧教育的源流、革新与未来展开深入探讨。南通戏剧人才培养——中戏文戏剧提升工程的学员们现场聆听。
伶工学社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19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艺术学校。它打破传统科班“火逼花开、以技为先”的旧模式,首创“技艺与文化并重”的教育体系,开设京剧、昆曲等专业课程,同时融入国文、算术、英语、艺术概论等文化科目,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欧阳予倩作为教务主任,更将其戏剧改革的理想付诸实践,推动了中国戏剧教育从“技艺传授”向“人的教育”的根本转变。
对谈由羊驰主持,欧阳维、李东才、何雁、张欢、蔡伟等十余位专家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伶工学社不仅是中国戏剧教育学院派的雏形,更是中西戏剧理念融合的早期实践地。欧阳维指出,欧阳予倩的戏剧教育实践可分为五个阶段,而南通伶工学社正是“第一步”,奠定了其“中西兼容、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戏剧观。张欢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结合自身从艺经历,谈到“守正创新”的必要性:“没有技艺的传承是空中楼阁,没有文化的注入则难以走远。”
对谈中,“富连成”与“伶工学社”常被作为传统与现代戏剧教育的两种范式对比。专家们还就当前戏剧教育中“重文化轻技艺”或“重技艺轻文化”的偏颇现象提出批评,呼吁回归“技艺与文化并重”的伶工精神,培养“有文化的艺术家,而非仅会演戏的匠人”。
当晚,专家与观众共同观看了以伶工学社为背景创作的沉浸式实景剧《棠梨花开》。该剧通过青年学员的成长故事,再现了百年前欧阳予倩、张謇等人推动戏剧改革的理想与实践,抒写了“伶工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演出结束后,多位专家表示,该剧不仅在叙事上具有历史厚度,在实景呈现上也融入了戏曲程式与现代话剧语汇,是“守正创新”的一次有力实践。
百年银杏树下,一场关于戏剧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对话暂告段落,但“伶工精神”的薪火相传仍在继续。正如主持人羊驰所言:“富连成守住了传统的根脉,伶工学社则嫁接出新的枝条——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戏剧教育的完整图谱。”
在南通这片戏剧的热土上,伶工学社的故事仍在被书写,而它的精神,也正通过一代代戏剧人的实践,向着更广阔的天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