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暑假,文化滋养不放假。由如东县博物馆、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如东县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如东县实验中学、掘港小学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2025年博物美育暑期公益夏令营现已圆满落幕,一场融合科技魅力与艺术表达的成果展,生动诠释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深度拓展与“馆校共育”创新模式的蓬勃生命力。
打破边界:多元活动激活探索潜能。博物馆宣教员、在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组成跨界教学团队,突破传统教育场域与学科壁垒限制,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融合。从青铜兵器的力学探秘、小孔成像的光影实验、潜望镜的隐秘观察,到万物拾萃的自然图书制作、纸间飞羽的剪纸叙事、万鸟归滩的壁画拼贴,让学生们在跨学科、多维度的实践场域中穿梭,以“博物”为根基、以“美育”为路径,引导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对家乡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从感知、理解到创意表达的认知深化。
馆校协同:创新教育的新范式。本次夏令营的最大亮点是博物馆与学校深度协作的教育模式。如东县博物馆自2022年起便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机制,成立有“博物美育研究中心”“小勺子美育如东工作站”,与县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博物美育导师培训。今年博物馆与学校的联动不止停留于零散活动,更建立起系统的合作体系。今年博物美育暑期公益夏令营自7月开营一直持续至8月上旬。馆方宣教员与在校一线科技、艺术教师组成教研组,实施课程研发与教学,将如东地域文化特色与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紧密对接,开发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暑期公益课程。科技板块设计侧重于文物里的科学知识,艺术板块根植于如东本地生态和地方文化传统。教师将研习成功经验应用于夏令营,让孩子们的学习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情怀。
成果绽放:从知识积累到素质内生。本次夏令营的成果展将于8月中旬在如东县博物馆举办,成果展以“用艺术联结自然”为题,集中展示学员们在夏令营期间创作的自然记录和艺术作品。展品包括观察笔记、手工艺品、艺术装置等。突破“橱窗式”参观,教研老师们引导学生化身“小小策展人”,发挥学生主体性,从展区规划、展品制作到互动环节设计,均由学生构思实施。
此次博物美育暑期公益夏令营是“双减”背景下,利用社会大课堂拓展素质教育深度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打破传统教育界限,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空间。未来,也期待馆校合作的“星星之火”,能够带动馆校协同育人的“燎原之势”,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建构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