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和黄泥山,自古统称“狼五山”,是长江入海口北岸,集宗教、人文和生态价值于一体的五颗璀璨明珠,以其独有的自然风貌和深邃的人文意境,成为文人墨客与旅人心灵的栖息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鸣,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无数人慕名而来,或林荫探幽、曲径寻秘,或登高望远、极目苍穹,或濒江听涛、抚波亲水,或者干脆闭目塞听,伸出双手去触摸江风浩荡,人们的每一次体验,都如同与大自然的一场心灵对话,每一场对话,都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与震撼。
南通狼五山,不仅是一个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国家森林公园,更是一处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找回久违的宁静与纯粹,沉浸于物我两忘至高心境的精神家园。
狼山的名字最早出现,是这样六个字:“海中有狼五山”。
随着长江冲积平原的伸展,此时的狼五山已经走进了长江口海域,烟波浩淼的海面上,有五座高矮错落的岛屿,时隐时现,恍若仙境,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遐想的地方。
这是迄今可知的最早记载,出自一本重要的道教文化典籍《真诰》,距今已有1500多年,2020年10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作者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齐、梁时期的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道教茅山宗的创立者。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著作,有不少隐居仙岛、洞天,服食日月星辰、丹霞之气而修炼成仙的故事。
陶弘景的《真诰·稽神枢》中,有一段以“海中有狼五山”开头的事迹,记述了一位名叫虞翁生的会稽(今绍兴)人,受仙人指点隐居在狼五山中。他服食日华,炼丹修仙,最终得道而“乘云升天”。书中说,虞翁生成仙这一天为“晋穆帝(东晋)永和元年(345)七月二十三日”。或许是为了证明此人此事的真实性,这段记载的结尾还补充说,“狼五山在海中,对句章岸,今直呼为狼山。”句章,这里代称吴越之地,是指狼五山南方的陆岸。
从“海中有狼五山”,我们可以品读出作者对遥远的海岛洞天的向往,而“今直呼为狼山”,陶弘景的文字显然表明,这五座仙山应该早已为世人所知。关于“乘云升天”的故事无从考证,但至少表明,应该早在南北朝之前,或许魏晋时期,狼山、狼五山便已得名,并且被最初的道教信徒,视为超脱尘世的海上仙境。
最有价值的是,陶弘景的记载,不仅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狼五山上人类活动的最早文字记录,而且揭示了早在魏晋时期,烟波大海中的狼五山,即已成为人们思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共生之道的一方宝地,激发出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无尽想象与探索欲望。
军山东南山坳,燕真人洞和炼丹台等道教遗迹至今犹存,据传宋代道士燕幻隐居于此,修行炼丹。
五山远扬的声名,以狼山为尊,狼山处五山居中之位,南坡以寺院古刹为特色,如今总称“广教禅寺”。
狼山始建禅寺,是唐高宗时期的总章二年(669),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代的五山仍是江口海域的岛屿,上山拜佛必须摆渡前往。因为狼山周边水湍多石,僧人修建了码头,设舟渡航,百姓感恩不已,狼山禅寺被称为“慈航院”。“慈航”为佛教用语,是以慈悲之心救渡众生,有如舟航的意思。
唐代慈航院的大雄宝殿在狼山脚下临江而建,也即如今的法乳堂。那时的山顶已经建有佛塔,令人遗憾的是,佛塔的形制已经无法考证。
从时间上算来,著名的鉴真大师定然见过这座佛塔。唐天宝年间,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弘法,五次都遭到失败,历尽艰难险阻。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其中两次遇险是在狼五山附近海域。鉴真东渡之时,狼山慈航院已经建了近八十年,山顶的佛塔,无疑是方圆数百公里的最高建筑。
五代时期的后周显德五年(958),通州建城,在此期间,慈航院改名为广教禅寺。在佛教文化中,“广教”有广说戒律,广教众生和广传佛法之义。
如今狼山之巅的支云塔,始建于北宋,历代以来,支云塔虽经多次修缮,依然保持着宋代佛塔朴素浑厚、气势雄伟的基本风格。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住持广教禅寺的是智幻法师,为弘法创业,在狼山最高处建造僧伽殿和支云塔,开始供奉大圣菩萨,确立僧伽大师为狼山开山祖师。
在创业的祖师中,智幻法师居功至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人们建造了幻公塔以作纪念。
狼山支云塔,是一座僧伽大师的纪念塔。
南宋时,著名的宋词大家陆游在他著作中,记录了这样一则传说:宋徽宗宣和末年,有位富商曾捐出巨款三万缗,将泗洲(今江苏盱眙境内)普照王寺的普照塔修葺一新。数年后,富商回乡。舟行江中,忽见上游有座佛塔飘浮而来,及近细看,竟然是泗洲普照塔。只见塔中走出一个和尚,合掌告诉说:修塔的施主,淮南大水,僧伽大师命我将此塔送往东海神山。和尚说罢,江面狂风大作,宝塔东去如飞。
这则传说中,令人将泗洲宝塔送往东海神山的僧伽大师,便是狼山广教寺敬奉的“大圣菩萨”。据记载,僧伽大师是唐代的碎叶城人。碎叶城大致位于如今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地区,是“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点和东西方使者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唐王朝在西域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
僧伽少年出家,三十岁时离开家乡,一路东行传法,云游到了长安和洛阳,为人治病,名声大噪。此后不久,僧伽来到江淮一带弘扬佛法,据宋代的僧伽传记,他在大唐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其中长达五十年奔波在江淮地区。僧伽大师创建了泗州普照王寺,教化民众,医病扶伤,与水乡泽国的百姓一起治水救灾。他的悲悯情怀和济世行为,让唐中宗尊为国师,唐朝人视他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大诗人李白曾作长诗《僧伽歌》来赞美僧伽。
僧伽生年不详,于唐景龙四年(710)圆寂。狼山禅宗寺庙的建设,是从唐总章二年(669)开始的,时间上推算,也即僧伽大师刚来江淮弘法不久。在南通民间,僧伽大师成为狼山开山祖师的过程,被演绎为“大圣菩萨借狼山”的故事,他以一件法力无边的袈裟,设计驱赶了白狼精,南通人津津乐道,世代相传。
东去如飞的泗洲普照塔,在东海神山落定,由此成了狼山支云塔。这当然是传说,而古人笔下的传说,确实为这座古塔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的色彩。
五百年后的清康熙十九年(1680),普照王寺随泗州城一起淹没在洪泽湖水下,供奉僧伽的狼山,因此成为大圣菩萨的唯一道场。狼山支云塔,象征着大圣菩萨信仰的延续与传承,成为信徒们的心灵慰藉和指引。
狼山广教禅寺的古刹群落,有着千余年的存续与积累。自唐代初建,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的逐步扩建,和多次损毁、复建与再复建,最终形成如今满山崔嵬瑰奇的古刹。
无论是山脚的“紫琅禅院”、山腰的幻公塔、三仙祠、葵竹山房建筑群,还是山顶的“支云塔院”,广教禅寺将山地园林与寺庙建筑有机结合,完好保留了南方山地寺庙建筑的典型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支云塔院”因塔得名,萃景楼、圆通宝殿、支云塔和僧伽殿,按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狼山古刹名寺的至高地位,则为主体现在这里。
如今这个排列顺序的形成,伴随着一段悲壮往事。
明代正德年间,北直隶(今河北)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刘六、刘七兄弟揭竿而起,十多万义军一路转战京津、齐鲁和江淮地区。面对官兵的围追堵截,正德七年(1510)夏,义军残部数百人来到狼五山江面,抢占了狼山。7月21日,官军发起总攻,义军退守山顶的支云塔院,居高临下,矢石相向,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宋代所建的僧伽殿和支云塔,殿在塔前,激战中,官军火烧山门和禅房,僧伽殿被殃及损毁,支云塔幸存。平息了这场农民暴动,大明皇帝“论功行赏”,在塔前敕建了“江海神祠”。僧伽殿移建于塔后,也即如今的“大圣殿”,同时,将早年的山门前移数丈,在原先山门位置上加盖了萃景楼。如今支云塔院的主体建筑格局由此形成。
历史上,江海神祠曾一度祀奉大禹,曾称“禹王殿”,后改名“圆通宝殿”,供奉大势至菩萨,从此,狼山广教禅寺成为汉传佛教中大势至菩萨的唯一道场。
在佛教文化里,大势至与观世音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大势至、观世音与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拥有至高地位。南通狼山作为大势至菩萨的唯一道场,因此在庐山、嵩山、衡山等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中居于首位,蜚声海内外。
狼山广教寺以大势至菩萨为主佛,又因大圣菩萨在江淮民众中的广泛影响,香火鼎盛,历代不衰,其“一寺两供奉”的模式,在江海佛门中独树一帜,在国内寺庙中也属罕见。
1980 年4月,狼山广教寺被国务院列为佛教汉传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2年10月,狼山广教寺入选“中华佛教一百名寺”;2013年5月,狼山广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啸谷应,明珠璀璨映江天;海阔天空,禅钟悠扬心自远。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这片被自然之神眷顾的灵秀之地,一砖一瓦含禅意,一石一木皆情缘。愿更多的心灵,前来寻觅和领悟生命的真谛,共同守望心中那片圣洁无瑕的净土、祥和宁静的港湾。